刘倞,男,1986年12月出生,1996年至2001年就读于江苏省天一中学,2001年至200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05年获免试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于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合作研究。2010年博士毕业后至今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Daniel Mandler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sol-gel薄膜及功能纳米材料的电沉积和微区电沉积研究,2012年起参与以色列-新加坡CREATE合作项目Nano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water management,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刘倞自2003年起开始进行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表面环保型硅烷化处理,侧重于硅烷膜的电化学沉积制备及其在腐蚀防护方面的应用,2004年与导师合作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至今已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于2006年10月在上海参加第十四届亚太腐蚀与控制大会,2008年11月在台湾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获2014年度国际电化学学会(ISE)“青年电化学家旅行奖”。
幼儿中的另类
刘倞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中学物理教师,平时工作很忙,早出晚归,十七个月时就被送进托儿所。幼托期间,他对老师教的知识、提的问题总想找出与众不同的答案。一次,老师让学生回答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的,哪些是方的,哪些是三角形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把所看到的、知道的说了出来,但说三角形的却不多,刘倞看别人说不上来了,就回答说吊扇是三角形的,小朋友们嘲笑他,他不服气,着急地在黑板上用笔将电扇三个叶片的端点处分别依次连成直线,并说有三个呢,老师高兴地进一步启发他:有四个呢。
在幼儿园里,经常是他早上坐在传达室里等老师上班,晚上坐在传达室里等爸爸妈妈下班来接他。在等爸爸妈妈时,他就思考一天中老师教的内容有什么规律。有一段时间,他回家后就站在小凳子上翻挂在门上的挂历,几天后,又将家中的老挂历翻出来,看了一下后他便很自信地说自己能准确地说出任一年任一天应该是星期几,爸妈就提问,果然屡试不爽,那时他才三岁多。
托儿所里做抢椅子的游戏,谁没抢到椅子就要退出游戏,游戏开始后,他不肯去抢,总是第一个退出,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去抢,他反问老师,不是教育小朋友要谦让吗?为什么要去抢呢?
他对地图特别感兴趣,不仅看,还要实地考查,上小学以前每到周日,他都会要求爸妈带他或坐汽车或骑自行车沿着他选定的地图上的某一条线路走一趟,回家后再把观察结果对照地图回看,往往会为新的发现而感到兴奋,并在地图上标注。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他在小小年纪时,就展现其与众不同的“另类”素质。
兴趣与众不同
91年9月,刘倞经过专家的指导和推荐成为一名试读小学生。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变形金刚,他却喜欢看天气预报、新闻联播等节目,喜欢玩乐高积木,玩乐高积木时不爱依照图纸依葫芦画瓢,喜欢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自行设计不同花样,一坐下就可以专心地“研究”上几个小时;喜欢缠着大人讨论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与同学很少有共同语言,这曾使他感到很苦恼。
一年级的课程对该是中班年龄的刘倞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他喜欢并习惯自学,可是,一到中午,他就需要睡觉,学校破例让他下午回家休息,于是他每天中午就一个人坐21路车回家。不知怎么回事,他不
在老师那儿,刘倞听到天一中学办有少年班,尽管上中学他有多种选择,可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施建农专家及华东师大心理系专家的指导下,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天一中学少年班。家里考虑到他年龄太小,离开父母住校独立生活有困难,对他的选择有顾虑,但他信心百倍,而且反问妈妈:“不试过怎么知道我不行?”就这样,刘倞在天一中学少年班过了十周岁生日,生日那天,没有生日蛋糕,没有长辈们的簇拥,但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少年学习生涯
天一少年班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在这里,刘倞为自己未来的科研之路铺下基石。他认为,“学习,自然是探索知识。而知识是什么呢?比如说,1+1=2、能量守恒定律、H2和O¬2燃烧生成水……这些都是我们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然而,谁能说这些知识一定是正确的呢?谁能说这些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呢?何所谓1,何所谓2?又何所谓+,何所谓=?刨根问底下去,是永远也无法得到答案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一些本原的概念上的,这些概念包括一些基本定义,也包括一些基本的关系。它们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由此衍生出的整个知识体系自然也是无法证实且无法证伪的。然而,这些知识却一点一滴都是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而抽象出来,因此,真正伟大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过程便是学习。”
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倞的学习就不满足于知识的记忆,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比如英语老师布置抄写单词,他就对老师说:“抄写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记住单词,我愿意让老师随时检查,如果我错了一个,愿意加倍抄写,如果我全部记住了,能否不抄?”老师破例同意他的建议,由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出错的情况从未发生。
天一中学少年班的管理是规范的,同时也针对少年班学生的特点制订了一些特殊的政策,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对于不怕挑战的学生来说,天一中学少年班是一个最佳的选择。高一年级时,在
浙大求是之路
刘倞从小就喜欢杭州。2001年,他如愿以偿考取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来到了西子湖畔。竺可桢学院汇集了浙大最优秀的学生,培养模式灵活,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全校所有课程,并在前两年得到了拓宽基础的训练,两年后则可凭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专业,选导师,并跟随导师搞科研。然而,竺可桢学院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且有淘汰制度,竞争激烈。刘倞的大学生活起初并不顺利,学习成绩仅能勉强保证不淘汰,然而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在导
读研究生期间,刘倞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他于2006年10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四届亚太腐蚀与控制大会。会后,在
刘倞还非常注重非科研能力的锻炼。他平时热心维护实验室的仪器,积极组织学生活动,并在
- 上一篇:陈柯嘉:天一校友获宋庆龄基金会助学金[ 11-27 ]
- 下一篇:剑桥学子沈逸涵回母校看望老师[ 09-28 ]